MELBOURNE AGAPE PSYCHOCARE 墨尔本博爱心理咨询及治疗专科
  • 首页
  • ENGLISH
  • 心理专家
  • 工作及研究领域
    • 焦虑症 >
      • 过度换气症候群
      • 分离焦虑症
      • 特殊恐惧症
      • 广泛性焦虑症
      • 恐慌症
      • 广场恐惧症
      • 社交恐惧症
    • 强迫及相关障碍 >
      • 强迫症
      • 躯体变形障碍
      • 囤积症
      • 拔毛癖介绍
    • 创伤及应激相关障碍 >
      • 创伤后压力症
      • 适应性障碍
      • 急性压力症
    • 抑郁 >
      • 重性抑郁症
      • 心境恶劣障碍
    • 悲痛及难过
    • 人格障碍 >
      • 妄想型人格
      • 反社会人格
      • 依赖型人格障碍
      • 边缘型人格障碍
      • 表演型人格障碍
      • 回避型人格障碍
      • 自恋型人格障碍
      • 强迫型人格障碍
    • 两极情感及相关障碍 >
      • 两极情感障碍又称燥郁症
      • 循环型情感障碍
    • 破坏性冲动控制品行障碍 >
      • 品行障碍
      • 间歇性爆发性障碍 >
        • 盗窃癖
    • 躯体症状及相关障碍 >
      • 躯体症
      • 疾病焦虑症
      • 伪病症 >
        • 孟乔森综合征
    • 性欲倒错 >
      • 露体癖
      • 偷窥癖
    • 进食障碍 >
      • 神经性厌食症
      • 神经性暴食症
    • 赌博成瘾
    • 家庭暴力
  • 研究项目
  • 研究成果
  • 心理测验
  • 咨询及治疗
    • 上门心理咨询及治疗服务
  • 服务收费
  • 在线预约
  • 隐私保护
  • BLOG
  • 联系我们
  • 首页
  • ENGLISH
  • 心理专家
  • 工作及研究领域
    • 焦虑症 >
      • 过度换气症候群
      • 分离焦虑症
      • 特殊恐惧症
      • 广泛性焦虑症
      • 恐慌症
      • 广场恐惧症
      • 社交恐惧症
    • 强迫及相关障碍 >
      • 强迫症
      • 躯体变形障碍
      • 囤积症
      • 拔毛癖介绍
    • 创伤及应激相关障碍 >
      • 创伤后压力症
      • 适应性障碍
      • 急性压力症
    • 抑郁 >
      • 重性抑郁症
      • 心境恶劣障碍
    • 悲痛及难过
    • 人格障碍 >
      • 妄想型人格
      • 反社会人格
      • 依赖型人格障碍
      • 边缘型人格障碍
      • 表演型人格障碍
      • 回避型人格障碍
      • 自恋型人格障碍
      • 强迫型人格障碍
    • 两极情感及相关障碍 >
      • 两极情感障碍又称燥郁症
      • 循环型情感障碍
    • 破坏性冲动控制品行障碍 >
      • 品行障碍
      • 间歇性爆发性障碍 >
        • 盗窃癖
    • 躯体症状及相关障碍 >
      • 躯体症
      • 疾病焦虑症
      • 伪病症 >
        • 孟乔森综合征
    • 性欲倒错 >
      • 露体癖
      • 偷窥癖
    • 进食障碍 >
      • 神经性厌食症
      • 神经性暴食症
    • 赌博成瘾
    • 家庭暴力
  • 研究项目
  • 研究成果
  • 心理测验
  • 咨询及治疗
    • 上门心理咨询及治疗服务
  • 服务收费
  • 在线预约
  • 隐私保护
  • BLOG
  • 联系我们
MELBOURNE AGAPE PSYCHOCARE 墨尔本博爱心理咨询及治疗专科
we are leaders in counselling and psychotherapy

耶鲁调查:中国留学生抑郁症高达45%?(转自YEEYI)

15/1/2018

0 Comments

 
就在刚刚过去的12月底,韩国SM公司旗下男团SHINee主唱金钟铉近日烧炭自杀,根据其友人随后公布的遗书,金钟铉生前遭受严重抑郁症的困扰。在金钟铉的文字里,人们看到了一个深陷痛苦不能自拔的灵魂,在痛心之余再次引发了舆论对亚裔群体心理健康的关注。
从乔任梁到金钟铉,他们都看似是站在金字塔顶端、光鲜亮丽、阳光明媚的明星,生活精致,与挫折、苦痛绝缘,如果不是他们的自杀悲剧,我们将永远不会把他们与抑郁症联系到一起。
有人说抑郁症已经变成精英流行病,“站得越高的人,心理问题越为让人担忧”,也许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
翻开抑郁症图谱,西方有牛顿、达尔文、林肯、丘吉尔、黛安娜王妃等名人、中国有海子、顾城、张国荣,他们都深受抑郁症困扰,其中不少选择轻生来结束被病魔纠缠的痛苦。
2013年,喜剧演员Stephen Fry曾公开谈论了自己的抑郁症病情及曾有过的自杀尝试。
“有时主持节目时,我一边说着ha ha, yeah, yeah,”他说,“但内心里却在说,我真他妈的想死。”
事实上,即使那些在生活中让我们大笑的人,可能只是戴着小丑的面具。
从卓别林、憨豆先生到2014年在家中自杀身亡的好莱坞喜剧明星Robin Williams,很多卓越的喜剧表演者也深受抑郁症折磨。
喜剧演员卓别林这样描述他对抑郁症的感受:“有些时候我觉得任何与他人的接触都让我作呕,就像一些浪漫主义者所描述的那样,我受到的压力让我厌世。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陌生人一般,被拒在世界的高墙之外。”
美国第16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生前曾患有极为严重的抑郁症,在他26和32岁抑郁症发作最严重时,林肯都险些自杀。在给友人的信中,他这样描述深陷抑郁症的折磨:自己是“活着的人中最痛苦的一个”。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也曾有过与抑郁相伴的经历。他将抑郁形容为“黑狗”,并称这“黑狗”:每到冬天便无比猖狂,让他痛不欲生。
美国知名作家海明威因抑郁症于1961年开枪自杀。在最著名的《老人与海》中,海明威写到:“你尽可能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这是小说主人公与鲨鱼搏斗时的内心独白,也是海明威一生中矛盾心态的写照。
抑郁症并非简单“心理脆弱”能够解释,它如同一张无法挣脱的巨网,将深陷其中的人紧紧缠绕。
但这种让名人们饱受摧残的精神痛苦,却并不被大多数亚洲家庭所理解。
动不动就这样,你真是太矫情了!这么不经事儿,心理素质这么差,怎么在社会上混?
让人遗憾的是,在亚洲文化的概念里,精神障碍类疾病不仅十分陌生,人们的态度也由无知发展为轻视和蔑视。病人深受情绪上困扰,却始终被家人或者朋友理解为“太脆弱”、“心理素质差”…
在亚洲老一辈人的概念里:“抑郁症只是一种做作的矫情,你完全可以自己克服它”
同时,患有“精神类疾病”也被视作耻辱,这种印象早已深深烙印在亚洲各国家的文化和语言中。
在中国,“精神病”被认为是侮辱性的词汇;在韩国,家人会为了保全家族荣耀隔离家中的精神疾病患者;在印度,社会普遍认为自杀是一种自私的行为,印地语和乌尔都语的“自杀”都与“自作乐”谐音。
亚洲家庭中成员的精神健康以不同形式被忽略。在人们的概念里,精神疾病只出现在疯人院,手脚被捆绑的病人大喊大叫、摔东西、接受电击,这样的场景中。
一名亚裔女性曾对镜头吐露,“如果向身边的人倾诉自己不佳的精神症状,会被视作是软弱的表现”。
因此每当情感上有任何不适,亚裔子女更倾向用掩饰性的举动来掩盖自己的病情。他们克制自己,拒绝流露出自己的悲伤、焦虑和恐惧,避免产生任何冲突与不和谐

处于青春期的亚裔女性与其他族裔相比有着最高的抑郁症发病率
即便发现了子女情绪和精神上的问题,父母们也并不寄托于向专业的心理医师寻求帮助,反而希望将所有问题在家庭范围内解决。
这样的文化氛围也解释了,为何亚裔比白人更容易感到抑郁,且更不愿意寻求精神健康援助。

一名亚裔女性对着镜头说:软弱应当被隐藏起来
通过隐藏“软弱”,亚裔们试图用这样的方式保护自己,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这种令人心酸的举动,正酝酿着更大的悲剧。
2016年,四名亚裔学生联合在哈佛校报发表文章称:他们清楚地意识到了压力和精神疾病在自己和同伴身上出现,并且这种令人担忧的趋势,在以越来越多亚裔青少年自杀的形式显现。
就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年末,美国常春藤名校康奈尔大学的一所公寓内,一名18岁中国留学生自杀身亡。
当我们将2017年的时间轴倒推,竟发现这份关于中国学生的非正常死亡名单有如此之长…
2017年10月,在美国犹他大学攻读生物学博士的唐晓琳,选择在金门大桥纵身一跃,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2017年3月,哈佛大学法学院一年级研究生冠群(Will Zhang)被发现在剑桥市史多瑞街的宿舍中死亡,警方表示具体死因不明的同时排除他杀可能。
同年3月,甄梅梅(化名)因无法适应国外全英语教学环境以及国内外生活状态变化,罹患重度抑郁症,在被送回国后不到一个月坠楼身亡。
2017年2月,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UCSB)寝室内,20岁的中国女留学生Weiwei Liu,被发现自杀身亡。

据耶鲁大学2013年发布的研究表明,中国留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病率令人警惕。这份调查显示45%的中国留学生称曾出现过抑郁症状,29%的人称有焦虑症状,而美国大学中常规的焦虑及抑郁比例只有13%。
Susan Song曾在美国亚裔社会参与促进会(AACI)工作多年,接待了许多亚裔青少年,她发现:“其中一些孩子在学业上非常出色,却存在着自杀倾向”。
对不少留学生来说,心理治疗仍然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他们成绩优异,但在发展自我认知与自尊的过程中陷入困境。
受抑郁困扰的绝不仅仅是中国留学生,目前,心理疾病已成为美国亚裔社区中前十大死因之一。
1999年至2014年的15年间,亚裔自杀率增长了24%。其中15至24岁的女性青少年因为抑郁引起的自杀率,更在全美所有族裔中排名第一。
《纽约市亚裔心理健康服务白皮书》发现,这一现状与亚裔民众对于心理健康的认知和接受度不足息息相关。
在现实生活中,感到悲伤和抑郁再正常且不可避免,发现自己的抑郁也绝不是世界末日,请不要将自己锁在封闭的世界,放慢你的脚步,在你周围寻找那些真正关心和在意你的人,尝试去表达自己的情绪,可能你会发现就算是低落、悲伤、难过,也可以被尊重、被讨论、被关照。如果您需要帮助请联系墨尔本博爱心理咨询及治疗专科!

墨尔本博爱心理咨询及治疗
www.psychocare.org

0 Comments

Your comment will be posted after it is approved.


Leave a Reply.

    Picture
    View my profile on LinkedIn

    Archives

    October 2021
    July 2021
    May 2021
    January 2021
    October 2020
    September 2020
    July 2020
    April 2020
    March 2020
    February 2020
    December 2019
    October 2019
    August 2019
    June 2019
    May 2019
    April 2019
    February 2019
    December 2018
    October 2018
    July 2018
    May 2018
    April 2018
    March 2018
    January 2018
    Dec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May 2017
    February 2017
    February 2016
    November 2015
    August 2015
    June 2015
    May 2015
    January 2015
    December 2014
    September 2014
    August 2014
    July 2014
    June 2014
    May 2014
    April 2014
    March 2014
    February 2014
    January 2014
    December 2013
    November 2013
    October 2013
    September 2013
    July 2013
    June 2013
    May 2013
    April 2013
    March 2013
    February 2013
    January 2013
    December 2012
    November 2012
    October 2012
    September 2012
    August 2012
    July 2012
    June 2012
    May 2012
    April 2012
    March 2012
    February 2012
    January 2012
    December 2011
    November 2011
    October 2011
    September 2011
    August 2011
    July 2011
    June 2011
    May 2011
    April 2011
    March 2011
    February 2011
    January 2011

    Categories

    All
    Referal
    Society 社会
    博爱活动
    家庭暴力
    情感励志
    成功,健康,财富
    抑郁 Depression
    睡眠
    矛盾与冲突
    移民

    RSS Feed

请在右侧搜索框输入表现症状来查询相关心理精神类疾病信息。注意:请以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的最终评估结果为准,非专业人员勿过度理解症状进行自评。
Picture
实用链接
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      澳大利亚移民局      维省公共交通查询      澳洲华人专业人士俱乐部      澳大利亚留学生冤情大使     Medibank Private    Australian Unity    E-Health    Doctor's Health Fund    Bupa   NDIS
Copyright © 2011-2018  Melbourne Agape Psychocare 警告:此外网页内容版权为墨尔本博爱心理咨询及治疗专科所有,禁止任何的抄袭和盗取内容。 ABN 76 733 009 963